编辑:聂凤姣 发表日期:2018-12-29
在这个大数据时代,云计算技术凭借着易用、灵活、高可用、易扩展等属性成为IT界的宠儿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云计算,将传统的IT架构逐步转变成云计算IT架构。那么问题来了,市场上的公有云、私有云、混合云模式到底是什么呢?在面对云计算模式的选择题时,大家又该如何选择?
先举个形象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一下,现在大家将云计算比为车的形象。
小黑、小白和小蓝三人同住在光明小区。
小黑没有车,每天搭公交车上班,这是公有车,好比公有云,公交车就是公有云厂商的云数据中心。
小白有一辆私家车,每天自己开车上班,这是私有车,好比私有云,私家车就是自建机房。
而小蓝就比较利害了,高层领导,用了嗒嗒专车接送服务,车和司机属于嗒嗒汽车租赁企业,但只为小蓝一人服务,这是托管型私有云,专车是公有云厂商云数据中心里的托管服务器。
有一天,小白家来了十多个客人,这是业务突增。小白带客人去动物园,私家车只坐下四个人,其他人需要搭公交车去,那现在私家车和公交车都用上了,这就是混合云。
如果有天光明小区的住户联合起来租下一台公交车,只接送小区住户,不对外开放,那这就相当于社区云了。
现在大家说回云计算,具体说说什么是公有云、私有云和混合云。
公有云
公有云(Public Cloud)通常指第三方服务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计算资源,这些资源部署在服务商的场所内。公有云一般可通过互联网使用,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。
公有云是为大众而建,所有入驻用户都称为租户,就像酒店一个房间的租客走了,可以马上租给下一位一样,其资源也可以马上释放给下一个租户。用户不需要关心IT底层基础设施和相应的运维管理,只需为所使用的资源支付租费。公有云实现了彻底的社会分工,能够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。
公有云的优势是成本较低,扩展性好,无需操心IT运维管理的问题。但人们仍对公有云存在一定的担忧,因为对云端的资源缺乏控制,用户往往会担心保密数据的安全性、网络性能和匹配性等问题。
目前比较有名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有亚马逊、谷歌和MicroSoft,以及国内的阿里云、Tencent云等。
私有云
私有云(Private Cloud)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,因而提供对数据、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。客户自己拥有基础设施,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。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,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第三方服务商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,私有云的核心属性是专有资源。
私有云相对公有云来说有更高的安全性,对数据保密、数据安全、服务质量都能有效控制,其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性与私有化,对于对数据安全与稳定有要求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。
同时,选择私有云也意味着会有比使用公有云更高的硬件设备支出和IT运维投入,前期成本的增加对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可能不太友好。但如果配置得当,其高效率的运行、更高的安全性和其他的优势也将会超过建设成本。
社区云
“社区云”是大的“公有云”范畴内的一个组成部分。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,针对少数多个客户,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统一提供计算资源、网络资源、App和服务能力所形成的云计算形式。
社区云是介于公有、私有之间的一个形式,每个客户自身都不大,但自身又处于敏感行业,上公有云在政策和管理上都有限制和风险,所以就多家联合做一个云平台。社区云往往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。
“深圳大学城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”是国内第一个依照"社区云"模式建立的云计算服务平台,已于2011年9月投入运行,服务对象为大学城园区内的各高校、研究单位、服务机构等单位以及教师、学生、各单位职工等个人。
混合云
混合云融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,是近年来云计算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。大家已经知道私有云主要是面向企业用户,出于安全考虑,企业更愿意将数据存放在私有云中,但是同时又希翼可以获得公有云的计算资源,在这种情况下混合云被越来越多的采用,它将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混合和匹配,以获得最佳的效果,这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,达到了既省钱又安全的目的。
在混合云模式下,用户可以同时利用公共云和私有云的优势。混合云为应用程序在多云环境中的移动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。可以使用私有云访问经由高安全性的专有应用保护的敏感客户数据,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用公有云来降低成本。混合云的困难是由于更加复杂而更难维护和管理。此外,由于混合云是不同的云平台、数据和应用程序的组合,因此整合可能是一项挑战,所以混合云解决方案需要有更高水平专业技术常识的团队来支撑。
公有云、私有云、混合云都有着各自明显的优势,而每个企业对云计算的探索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。你所选择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的类型必须与你的实际情况、拥有的资源和专业常识、业务模式和目标相符合。在拥抱云计算之前,你需要仔细分析三种类型的云,并从长远的角度去做出选择,让云计算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。
本文来自bifa.net微信公众号
了解更多科技资讯,请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“bifa.net”,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。
